輕盈和連貫性 因為馬匹在放松和不受約束的情況下表現最好,所以騎手的手和馬嘴部的接觸必須很輕。韁繩上的壓力應該不超過幾兩重。如果完全沒有聯(lián)系,訓練馬匹也是不可能的,因為那樣不能夠讓它的后軀承載更多。某些聯(lián)系非常必要,可以給馬匹伸展的限度,為后肢的踏進給出一個參照點。 讓后軀受力,包括額外的肌肉運動。馬匹會像所有生物一樣,盡量逃避工作,如果韁繩松了,它就會輕易規(guī)避騎手的騎坐和腿輔助。如果騎手成功地讓馬匹后軀承載,馬匹的平衡會提高,馬會抬起頭頸部,以使韁繩的聯(lián)系減輕,騎手就可以縮短韁繩。如果騎手掌握正確的承載與聯(lián)系尺度,就會達到很輕的聯(lián)系效果。 騎手必須一直保持連貫的聯(lián)系,這只有在騎坐較好,雙手相對于馬來說保持靜止時才能實現。如果騎手不能保持連貫聯(lián)系,將雙手放在馬鞍前方或者大腿上也會有不錯的效果,這樣就穩(wěn)定了雙手,讓馬匹去找銜鐵。 頭部位置 必須給予馬匹輕輕的但切實的接觸,這樣馬的頭部才不受韁繩的限制,頭部的位置顯示出身體重量如何分布。如果馬的頭部位置不正確,千萬不能用韁繩去提升頭部或者把頭拉回正確位置。正確的做法是,要讓后肢向前深踏,這樣重量就移回到后軀了,馬匹可以前肢輕揚,并自然會采取一個更好的姿勢。 如果銜鐵受到一個很明顯的壓力,那么相對馬匹當前的平衡,韁繩肯定有些短了。如果韁繩過松過長,馬匹就會不收縮,不會完全受到控制。馬匹很自然地將頭部和頸部作為尋找平衡的砝碼,如果騎手收緊韁繩打亂這種平衡,馬匹就不會正常運動。韁繩的力度對于后肢有著間接的影響,會阻礙馬匹自由地向前運動,產生不好的效果。 尋求接觸 基本的原則應當是馬匹去尋求與口銜的接觸。當騎手給出韁繩,馬匹應當會向前或者向下伸出鼻子,去尋求重新接觸口銜。騎手不應縮短韁繩來接觸馬的嘴部,而是教會馬匹,讓馬匹自己去完成這項工作。 自我承載 隨著訓練的進展,馬匹將學會更多“自我承載”,能夠有力量支持頭部和頸部的重量,使其保持好的位置而不疲倦,也不依賴韁繩。騎手可以放松韁繩,看馬匹可以保持多久良好姿態(tài),以檢驗馬匹的自我承載能力。 轉彎和停止 韁繩在轉彎和停止的時候確實會起到一定作用,但靠拉動韁繩來實現這兩個目標是非常錯誤的。一匹被騎手強制要求運動的馬匹永遠不會心甘情愿或者優(yōu)雅地運動,反而會形成很別扭、不美觀的動作。當轉彎或者圈程的時候,馬匹必須向要去的方向屈撓,內方的后肢受力更多。 韁繩可以與騎坐和腿一起使用,幫助馬匹轉彎,方法如下:內方韁保持原力度,用來指引轉彎的方向,外方韁給一些,讓馬匹外方有所伸展,轉向指引的方向。通過控制給韁的多少與時機,騎手可以控制馬身屈撓程度,從而控制轉彎的角度。 當馬匹屈撓不好,可以更多地放松外方韁。一匹訓練有素的馬匹,騎手可以用內方腿使其內方的飛節(jié)彎曲,內方的后肢支持重量,使馬匹可以采取屈撓的體態(tài)。此時就不用強調放外方韁了,騎手可以穩(wěn)定握好韁,而且,馬匹會與內方銜鐵有較輕的接觸。 |
©2011-2025 馬術在線 (京ICP備11042383號-3) E-mail:horsemanship@vip.sin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