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想騎馬嗎?”這一問對很多人來說一定像一縷清風一樣,一瞬間就讓人疏朗了,如果不給你片刻的遲疑,答案必會是“當然??!”??墒悄闩c馬的距離有多遠?城市鋼筋水泥堆筑的森林,縱橫盤繞的路網(wǎng),連人的住行都那么局促不堪,這座城市又哪里容得下馬呢?哦,當然是容得下的,只是我看不到罷了!寒窗苦讀十六載,辛勤奮斗五六年,對有些青年來說才終于有可能與馬有更親密的接觸,而對更多的人來說依然是遙遠的奢望。 奢望似乎也能給我們帶來些許歡愉??梢韵胂蟆伴_門雪滿山,逐馬散銀環(huán)”;可以想象英雄仗劍,策馬揚鞭;可以想象裙角翩躚,迎風展顏。這哪一幅畫面不是一派英姿勃發(fā),張揚著青春、正氣、血性和柔情?這才是青春的正確姿態(tài)??! 可是為什么人類奮斗了千年,馬依然離我們那么遙遠呢?難道騎馬永遠都只是富貴的特權?真的是這樣嗎? 德國有11400家騎馬俱樂部,德國有多大?眾多的俱樂部都只是家庭經(jīng)營模式,幾匹馬、一二畝方田改造的騎馬場就是城市里的學生們周末最好的消遣去處。人與馬離得那么近,不論你是富貴還是只具有普通消費能力的民眾。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,你分不清哪里是學校,哪里是民宅。城市因大學、因青年而更具活力和人文氣質(zhì)。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卻是很難看到。我們的大學與城市一墻之隔,恍若兩個世界。為什么差別如此之大?我們是沒有城市嗎,還是沒有大學,還是沒有土地? 我們的一線城市的常住人口相當于歐洲一個國家的人口,一線城市聚集的大學比有些國家整個的大學數(shù)量都要多,而我們的三四線城市有大學的很少很少,即便有也只是三流、四流和更多不入流的大學。眾多的大學蜷縮在一座城市里,校園面積受限了,學生的活動更受限。騎馬?去俱樂部騎是學生有能力承擔的嗎?即便不考慮資金問題,可是去一趟最近的馬術俱樂部需要公交地鐵幾個小時?又有幾個學生愿意這樣周折呢?還不如在宿舍上網(wǎng)、打游戲,不是嗎?我們大學里的眾多青年們在更新?lián)Q代電子產(chǎn)品、服裝包包、游戲裝備中迷失自我和方向,又是誰之過?三、四線城市有空間,有土地,可是留下來的想要騎馬的青年們又有多少呢?缺少大學的滋養(yǎng),眾多的中小城市就像是沒有裝修的小洋樓一樣,遠觀尚可,里面卻是粗陋不堪的。而土地呢?你又可知現(xiàn)在有多少良田已經(jīng)荒蕪了多年?我們浪費了大學,浪費了城市,浪費了田地。 我們很希望看到有更多的青年能夠在更早的時候接觸到馬,如果可以的話,大學應該是最合適的地方了。而一個青年一旦愛上了這個生靈,愛上了馬術運動,一生便放不下了,如此馬術運動何以不可能在我國大地也遍地繁榮,走向平民化呢?本期我們即圍繞“大學與馬”這個專題,探悉在歐美國家的大學里,馬術運動是如何開展的。 文/丘橦 圖/加拿大國家旅游局 |
©2011-2025 馬術在線 (京ICP備11042383號-3) E-mail:horsemanship@vip.sina.com